体验设计已经经历过了高峰,设计方案更多是在执行“行业标准”,已有产品更多向运营和业务倾斜,而新产品更关注商业模式、使用场景和人群反馈的快速成型成体系。同时社会及产业逐渐互联网化云化,也势必产生多如牛毛的需求不能完全被现有寡头所消化,也就给了极简公司、独立设计开发者生存空间。

人类(Human)要解决的问题始终是商业洞察、创新和运营。即为什么样的客户在什么场景提供什么核心价值并让它持续变现获取商业回报,而实现手段(Machine)越快越好。于是可以看到设计工作流和使用软件改变了。

Past:Design / Coding

以前的传统流程是业务、商业、市场、用户的调查研究分析,再到原型范围层、结构层的功能需求、内容需求和信息架构设计,再到框架层页⾯上信息内容规划和布局,再到高保真视觉稿,高保真交互动效稿,这一流程是Design和Coding各自独立分开的,所以需要有设计提交物,标注切图等与开发连接。这是Design/Coding各自独立的时代。

NowDesign + Coding

然后到了现在,Design+Coding的时代,开发影响设计工作流和软件使用,设计师以开发思维来做设计。UI变成了Design token和Component,大型公司会更倾向于使用便于建立和维护Design System、便于团队实时协作和设计管理的工具。我们可以在设计的同时查看代码,我们也可以通过写代码来构建设计,代码变成了设计提交物的一部分。可能唯一的问题是设计师学习代码的曲线陡峭(如FramerX),即便是生成了代码也不能作为工程代码直接供开发使用。

FutureNo/Low-Code

再接着到了当下,No/Low-Code 无/低代码的热潮,这就很有趣了。不管是看似从设计出发的Modulz、Webflow等,还是Bubble这类从开发出发的可视化编程,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底层逻辑,我们竟然可以以设计思维来做开发,No-Code!比如已经面市并成熟的Webflow你可以可视化设置Html和Css,交互和动效,也可以添加CMS后台数据,设计做完就上线。

在接下来的未来,设计流程会变成怎样呢?不管是设计还是开发,低层次重复性可套用的、需要人力而不需要脑力的工作都会被工具(Machine)替代。

当工具解决了设计和开发之间的技术鸿沟,可能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是自身行业的核心价值和贡献,人脑创意的部分。你所做的设计是否能快速建立起品牌美誉度,产品易用性,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是否便于营销推广?是否方便团队快速迭代?是否能快速获得反馈并有效促进转化?

可能我们不再需要花精力设计视觉、信息、内容、行为、场景,而是设计规划、架构、运作、管理。可能我们都是产品或运营,我们精通商业模式、市场导向、资源拼凑、业务流程、用户需求,只不过Background是设计。

现在开始你可以关注No-Code,为即将重新定义的设计工作流和设计师角色做好准备。